简介
今天要推的小说名字叫做《万历天幕下的浮沉》,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历史古代作品,围绕着主角徐光启之间的故事所展开的,作者是寿南峰的雷克塔。《万历天幕下的浮沉》小说连载,作者目前已经写了94299字。
万历天幕下的浮沉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江陵的稻田翻滚着金浪,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稻秆弯成了弓。徐光启站在打谷场边,看着军户们用连枷脱粒,金黄的谷粒簌簌落在席上,像流淌的碎金。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的清香,混着汗水的咸涩,竟有种让人安心的暖意。
“先生,这’救急稻’亩产竟有三石!”王承祖捧着斗斛跑过来,斛里的稻谷堆得冒尖,”够弟兄们吃到来年开春了!”
徐光启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,眼里却藏着忧虑。秋收虽丰,可县衙的税吏已经来了三趟,催缴”灾年补税”——按朝廷规定,蝗灾损失的三成收成,需在秋收后补足,说是”国库不可亏空”。
“先生,税吏又在村口闹呢!”钱六气喘吁吁地跑来,手里捏着张税单,”说咱们军屯的’矮脚黄’算’上等粮’,要按每亩五斗征税,比去年还高两成!”
徐光启接过税单,上面的朱批刺眼——”江陵灾后复苏,税赋当足,不得减免”,落款是湖广布政使司,据说背后是李三才的授意。他冷笑一声:”刚过了灾就想着刮钱,真当百姓是好欺负的?”
他跟着钱六往村口去,远远就看见几个税吏正把王二柱的稻车往马车上搬。王二柱死死拽着车辕,哭喊着:”俺家就这点粮,交了税,娃子们就得喝西北风啊!”
“少废话!”为首的税吏踹了稻车一脚,谷粒撒了一地,”朝廷的税也敢欠?再抗税就把你抓去坐牢!”
“住手!”徐光启喝止他们,亮出”巡视湖广”的令牌,”灾年征税有明文规定,可减三成,你们凭什么加税?”
税吏头子孙彪斜睨着令牌,脸上堆着假笑:”徐先生有所不知,这是’补税’,补的是蝗灾时减免的部分。再说了,今年的’救急稻’收成好,多交点税也是应该的。”
“应该?”徐光启指着地里的稻茬,”你去数数,多少田是补种的?多少人家还在喝稀粥?这税要是收了,明年开春就得有一半人逃荒!”
孙彪却梗着脖子:”这是上面的令,小的只是执行。徐先生要是觉得不妥,去跟布政使大人说去。”
“我会去说。”徐光启转向围观的乡民,”但在我说清楚之前,谁也不许交这不合理的税!”
乡民们爆发出叫好声,纷纷把稻车往家拉。孙彪气得脸色铁青,撂下句”你等着”,带着税吏灰溜溜地走了。
回到布政司,徐光启立刻写了《江陵秋税疏》,细数蝗灾损失、补种艰辛,请求”按实征税,减免三成”,末尾写道:”百姓如草木,春斫秋伐,何以生根?”
李贽看完疏文,叹了口气:”这疏怕是递不上去。李三才在布政使司安了不少亲信,你的文书根本出不了江陵。”他从袖中掏出份密函,”这是巡抚大人的信,说’京察将近,不宜与上司争执’,让你’暂忍一时’。”
“暂忍?”徐光启把疏文拍在案上,”百姓忍了蝗灾,忍了疫病,现在连救命的粮食都要被抢走,再忍下去就是逼他们反!”他转身对赵勇道,”备马,我去武昌府,亲自找巡抚大人说!”
李贽拉住他:”你这一去,等于公开和李三才作对。他现在虽没实权,可在朝中的关系盘根错节,随便给你安个’抗税’的罪名,就能把你调去偏远之地。”
“我不在乎。”徐光启望着窗外的打谷场,”只要能让百姓多留袋粮,就算去天涯海角也值。”
次日一早,徐光启带着税单和秋收记录赶往武昌府。巡抚秦耀见了他,连连叹气:”光启啊,不是老夫不帮你,实在是李三才在上面施压,说’江陵若减税,各地必效仿,国库将空’。老夫也是左右为难。”
“国库重要,百姓的活路就不重要?”徐光启拿出灾民的名册,上面记着谁家断了粮,谁家在啃树皮,”大人要是不信,可派人去查,看看有多少人家是靠着这秋收的粮食续命。”
秦耀沉默了许久,终于提笔在疏文上批了”酌情减免”,却又叮嘱:”只能减一成,再多就瞒不住了。”
徐光启知道这是极限,只得谢过巡抚,快马赶回江陵。可他刚到县城,就听说孙彪带着兵丁闯进了军屯,说”徐光启抗税被抓”,正在强征粮食。
“这群畜生!”徐光启策马直奔军屯,远远就看见打谷场一片狼藉,军户们和兵丁扭打在一起,王承祖的额头淌着血,却仍死死护着粮堆。
“孙彪!你敢矫传命令!”徐光启翻身下马,将巡抚的批文甩在他脸上,”睁大你的狗眼看看,这是巡抚大人的令,税减一成,谁敢多收一粒粮!”
孙彪看着批文,脸瞬间惨白。他身后的兵丁们见势不妙,纷纷扔下兵器跪地求饶。乡民们涌上来,要揍孙彪,被徐光启拦住:”把他绑起来,交给县衙审理,让周知县看看,他的人是怎么祸害百姓的。”
周显谟接到人犯,吓得差点瘫倒。他知道孙彪是李三才的远房侄子,本想包庇,可看着徐光启带来的巡抚批文,只得硬着头皮判了”杖责四十,流放边疆”。
税终于按减一成征收,乡民们捧着少交的粮食,感激得热泪盈眶。王二柱非要把家里新磨的米粉塞给徐光启,说:”先生,这是俺们的心意,您可得收下。”
徐光启接过米粉,掌心温热。他知道这一成减免来得多不容易,也知道李三才不会善罢甘休。可看着打谷场上晾晒的粮食,看着孩子们捧着新米饼的笑脸,他觉得一切都值了。
傍晚的夕阳把稻田染成金红,徐光启站在田埂上,望着远处的炊烟。李贽不知何时来了,手里拄着拐杖,笑着说:”光启你看,这稻子割了还会再长,百姓只要有口饭吃,就永远不会倒下。”
徐光启点点头,心里却清楚,这只是暂时的平静。李三才的报复、朝廷的税赋压力、来年的春耕准备,还有无数难题在等着他。但只要这土地上的稻子还在生长,只要百姓的手里还捧着粮食,他就会一直守下去。
就像这秋收后的田野,看似萧瑟,却藏着春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