筷子文学
抖音热搜小说推荐

第2章

1951 年 10 月,秋高气爽,正是一个适合举办婚礼的好季节。在易中海和刘媒婆的热心牵线搭桥下,贾东旭和秦淮茹这对年轻人相识,彼此心生好感,各取所需的最终步入婚姻的酒席。

这原本应该是一件热热闹闹、喜气洋洋的大喜事,邻里乡亲们都纷纷送上祝福,期待着见证这对新人的幸福时刻。然而……

贾张氏作为贾东旭的母亲,婚礼的重要角色之一。她却以一种极其自私和刁钻的态度参加了这场婚礼。她总感觉秦淮茹抢走了她的儿子,对秦淮茹这个媳妇是百般挑剔,贾张氏的一双三角眼对上秦淮茹的一双桃花眼,她认为秦淮茹就是个狐狸精,总是在勾搭男人,会对不起贾东旭,于是对婚礼的安排指手画脚,甚至还在众人面前对秦淮茹冷嘲热讽,让秦淮茹和贾东旭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。

面对贾张氏的无理取闹,易中海等人虽然努力调解,但效果甚微。贾张氏似乎完全不顾及儿子的感受,只顾着自己的面子和利益。她的行为不仅让贾东旭和秦淮茹感到无奈和委屈,也让在场的亲朋好友们对她的印象大打折扣。

结婚前几天,秦淮茹按照习俗过来帮忙准备酒席。贾张氏却在一旁指手画脚,嘴里还嘟囔着:“你这姑娘,干活儿咋这么不利索,这菜洗得也不干净,一会儿再重新洗一遍。”秦淮茹心里委屈,但想着马上要嫁过来,还是忍了下来,默默照做。

到了买酒席菜的时候,贾张氏眼珠子一转,心里打起了歪主意。她趁天还没亮,偷偷溜到附近菜地里,瞅准没人,就开始偷菜。正巧被早起的邻居撞见,邻居惊讶地问:“贾张氏,你这是干啥呢?”贾张氏一脸慌张,强装镇定地说:“哎呀,我看这菜都快烂地里了,怪可惜的,我帮着收拾收拾。”邻居无奈地摇摇头,转身走了。

回到家,贾张氏看着偷来的菜,得意洋洋地对贾东旭说:“儿子,你看妈给你省了多少钱,这菜钱能少花不少呢。”贾东旭皱了皱眉,说道:“妈,咱这结婚是大事儿,您咋能干这种事儿呢?让人知道了多不好。”贾张氏眼睛一瞪,说道:“你懂啥!能省一点是一点,过日子不得精打细算嘛。”

办酒席的前一天,贾张氏揣着易中海给的酒席钱,一路小跑往菜市场赶。她那小短腿迈得飞快,远远看去就就像易拉罐成精了!

到了菜市场,贾张氏也不往那些新鲜菜摊前凑,专挑角落里那些蔫头耷脑的菜看。见着有摊主在收拾剩菜,她眼睛一亮,立马凑过去,指着那些发黄的叶子菜说:“这些,多少钱?”摊主看她是来买剩菜的,也懒得跟她多费口舌,随口报了个低价。贾张氏还不满足,又跟摊主讨价还价了半天,最后几乎是用白菜价把那些剩菜包圆了。

买肉的时候,贾张氏更是精于算计。原本按十块钱一桌的标准,肉得买不少。可她走到肉摊前,只指着一小块边角料说:“就这个,称了。”摊主看她买这么点,都有些诧异:“大姐,这点肉够吃吗?”贾张氏眼睛一瞪:“你管我够不够吃,称就是了。”称完肉,她付了钱,心里美滋滋的,这肉钱比原计划可是少了一半还多。

旁边有人看她买的都是些剩菜,还买那么点肉,忍不住问:“大姐,你这是买回去自己吃啊?”贾张氏得意地扬了扬头:“哪能啊,我儿子办酒席用。”那人一听,惊讶地张大了嘴:“办酒席用这个?怕是不太好吧。”贾张氏却满不在乎地说:“有啥不好的,能省不少钱呢。”

等贾张氏提着大包小包回到四合院,打开一看,里面尽是些没精打采的蔬菜和那小块肉,看着就寒酸得很。她却不管这些,心里盘算着,原本十块钱一桌的标准,被她这么一弄,三块钱就搞定了,剩下的钱可都是自己的了。

到了办酒席那天,厨师一看到贾张氏准备的这些菜,眉头就皱了起来。他按之前商量好的量准备做菜,刚要往锅里放肉,贾张氏就跑了过来,一把拉住厨师的胳膊,说:“师傅,这肉啊,少放点,菜多放点,反正大家也吃不出来。”厨师一脸为难:“大嫂,这可不行啊,这酒席的量都是按规矩来的,您这样客人咋吃啊?”贾张氏不耐烦地说:“哎呀,你就听我的,我说咋做就咋做,我还能害了我儿子不成?”厨师无奈,只好照做。可那点肉和剩菜,做出来的菜量少得可怜,看着就没什么食欲。

酒席上,孩子们正开心地吃着糖果,贾张氏看到了,竟然走过去,伸手就从一个孩子手里抢过糖果,嘴里还说着:“小孩子吃那么多糖干啥,留着给大人吃。”孩子被抢了糖果,“哇”地一声哭了出来。孩子的家长见状,脸色十分难看,说道:“贾张氏,你这是干啥呢?跟孩子抢吃的,也太不像话了。”贾张氏却不以为然,嘟囔着:“这糖又不是你家的,我拿几个咋了。”

易中海作为介绍人,忙前忙后,累得够呛。可到了该给刘媒婆媒婆费的时候,贾张氏却装作不知道这事儿。易中海等了半天,不见贾张氏提这茬,只好主动开口:“贾张氏,这媒婆费是不是该给刘姐了?”

贾张氏一听,装作糊涂地说:“啥媒婆费啊?你看你跟我们家东旭师徒一场,还在乎这点钱?再说了,你给东旭介绍对象,那也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儿,咋还非得要钱呢?”

易中海气得脸都红了,说道:“贾张氏,我不差你这几块钱,但这媒婆费是主家要给的,是规矩,哪能说不给就不给呢?”

贾张氏却把头一扭,说道:“反正我没钱,你看着办吧。”易中海无奈,只好自认倒霉,自己掏腰包给了刘媒婆媒婆费,还被刘媒婆一顿数落。

就这么着,贾东旭和秦淮茹的婚礼在贾张氏这一系列恶心人的操作下,总算是办完了。秦淮茹心里委屈极了,可刚嫁进来,也只能默默忍受,只盼着以后的城里人生活能好起来。

那段时间何雨柱正忙着生产军粮和想办法把空间中的粮食送给军方。调整配方,每天都忙到很晚,很少回四合院,就算回来也是匆匆而过,所以易中海想找他掌勺都没找到,而贾东旭结婚他也只是让许大茂帮随了礼,都没参加,贾张氏还认为赚了。

时光匆匆,到了 1953 年7月,卫国战争胜利的喜讯如春风般吹遍全国,大街小巷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。到处张灯结彩,人们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,仿佛要把这些年的艰辛都化作这满心的欢喜释放出来。

在这场胜利背后,何雨柱那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。他日夜钻研,研制出多种军粮配方,给前线战士提供了极大的供给帮助。他还通过巧妙周旋,联系所谓“国际友人”的关系,把大量粮食蔬菜运到津门附近仓库,供给后勤部门。每次传递消息,他都不顾路途艰辛,昼夜奔波几百里去送书信。由于他的突出表现,国家军委最终决定授予他个人二等功。可就在要表彰前,何雨柱却找到军委,诚恳地表示自己不想出风头,只希望能和妹妹安安静静地过日子,别大肆宣传这事儿。军委尊重了他的意愿,这事儿也就低调处理了,没见报,但发了军功章和军功证,令何雨柱最开心的是在红旗下拍了一张代表荣誉的照片,那是历史的见证。

话说自从上次贾张氏被何雨柱收拾了一顿,四合院消停了不少。那些爱挑事儿的人,一想起何雨柱那厉害劲儿,都不敢轻易露头。

这阵子,军管会传来通知,军管会要撤离,街道办事处(刚开始好像叫街公所)准备成立,各类小说中千年不变、雷厉风行、坚挺的王主任来了。

这王主任做事风风火火,对工作十二分的上心,到任没多久,就赢得了各大胡同,左邻右舍大家的初步好感。同时,街道办考虑到聋老太太无儿无女等情况,特事特办,将她认定为五保户(这本应是农村才有的政策),让老太太的生活有了保障。

为了防敌特搞破坏,街道通知各院子得设个联络员,负责传达消息和沟通联络。这消息一传到四合院,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,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
易中海得知消息后,心说:“这可是个重新树立我威望的好机会啊!”于是,他晚上又偷偷去了聋老太家里。

一进屋,易中海满脸堆笑地说:“老太太,我觉得这联络员非我莫属啊!我在这院里这么多年,大家对我那是知根知底,信得过我。再说了,我处理院里这些事儿,那经验丰富得很,肯定能把这联络员的活儿干得漂漂亮亮,您看有什么办法能帮我一把?”易中海一脸期盼地看着聋老太。

“中海啊,你的事,我早放在心上,我已经和街道办的王主任说好了,到时选联络员时,你主动一点表现积极点就可以的,不过这次你可把握好机会,别让我失望,好了,老太太我累了,你回吧!”聋老太慢悠悠地说着,那表情还有点高深莫测。

易中海退出聋老太的房间,想到聋老太的五保户和刚才聋老太说的话,不禁对聋老太的影响力又多了几分猜测。

原来在众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,王主任抽空看望了聋老太太。这聋老太太看似普通,实则与王主任有着颇深的私人渊源。早年王主任还未投身革命工作时,家境贫寒,曾受过聋老太太一家的诸多照顾,这份恩情王主任一直铭记于心。

王主任轻车熟路地走进四合院,径直来到聋老太太所住的后院正房。屋内,聋老太太正坐在摇椅上,闭目养神。听到脚步声,她缓缓睁开眼睛,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:“闺女,你来了。”

王主任快步走上前,握住聋老太太的手,关切地说道:“大妈,我来看看您。最近身体咋样?”

两人寒暄了几句后,王主任便将话题引到了四合院联络员的事情上。王主任微微皱眉,说道:“大妈,这次街道要求各个院子设立联络员,这事儿您也知道了吧?您在这院里住了这么多年,对大家伙儿都熟悉,您觉得谁当这联络员合适呢?”

聋老太太轻轻拍了拍王主任的手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要说这院里,易中海这人吧,虽然有时候爱耍点小聪明,但在院里还算有些威望,平日里也喜欢操心院里的事儿。让他当联络员,应该能把街道的消息传达好,也能处理一些院里的杂事儿。”

王主任微微点头,她心里其实也有类似的想法。易中海,他听说了,在四合院多年,对院里的情况了如指掌,而且一直热衷于在院里充当“和事佬”的角色,虽然有时候目的不纯,但在组织协调方面确实有一定能力。

王主任说道:“大妈,我也觉得易中海相对合适些。不过,这事儿还得做做样子,让大家讨论讨论,免得有人说闲话。”

聋老太太笑了笑,说道:“闺女,你想得周全。这院里啊,就爱争个长短,你这么做,大家也都能服气。”

王主任和聋老太太又就易中海当联络员可能出现的情况,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四合院的各项工作,深入商讨了一番。两人达成共识,要在合适的时机,直接拍板易中海为四合院的联络员。

商讨完毕后,王主任又陪着聋老太太聊了些家长里短,这才起身告辞。离开四合院时,王主任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,只等合适的时机,将易中海推上联络员的位置,让四合院的各项工作能在街道的指导下顺利开展。

这几天,阎埠贵一下班就在家里暗中琢磨关于联络员的事,他思来想去,觉得这事儿有利可图。也想在这事儿上露一手啊。只见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,摇头晃脑地自言自语道:“易中海经验丰富又怎样,我阎某人在这院里也是有口皆碑啊!我还是个老师,平时给大家讲政策,那也是头头是道。我觉得我来当这联络员,肯定能把工作干得风生水起。”那模样,简直势在必得。

刘海中更是一门心思地想当官,他觉得这是个绝佳的机会。

刘海中挺了挺胸膛,得意地对媳妇说:“我在轧钢厂好歹也是个小组长,管着不少人呢!组织能力那是杠杠的!这传达消息、协调院里的事儿,对我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?而且我对全院的情况都了解。大家都知道我这人公正无私,办事儿公道,当这联络员再合适不过!我当这联络员,肯定能把街道的指示落实得明明白白,带领大家把四合院建设得更好!”说完,还让媳妇每家送一个鸡蛋拉拉关系,让他们投票时投自己一票。

就在大家对这事议论纷纷、等待开大会的时候,王主任带着几名干事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四合院。她看着众人,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说道:“大家好,我是街道办的王主任,今天过来是为了咱们 95 号院选出大院联络员的事儿。设立联络员,主要是协助街道办处理日常琐事和邻里纠纷等工作。对于大院联络人的人选,我们街道办会综合考虑。不光要看在院里的威望,更重要的是得真心为大家服务,有责任心。”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