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充满奇幻与冒险的青春甜宠小说,那么《逆光九月》将是你的不二选择。作者“山月空闲”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林未沈砚的精彩故事。目前这本小说已经完结,喜欢这类小说的你千万不要错过!
逆光九月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当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通知书寄到实验室时,省大的梧桐叶正绿得发亮。
林未捏着那张印着“发明专利授权公告”的纸,指尖在“一种基于秸秆的低成本离子液体制备方法”字样上反复摩挲。从去年三月提交申请到今年六月授权,整整十五个月里,她和沈砚补了七次实验数据,改了九版权利要求书,连专利代理人都说“从没见过这么能熬的学生”。
“李教授说,有家生物科技公司想买我们的专利使用权。” 沈砚抱着一摞刚打印好的专利证书副本走进来,额头上还带着点汗——他刚从行政楼跑回来,手里的证书油墨味还没散。“对方开价五十万,说要用来建年产一百吨的生产线。”
林未猛地抬起头,手里的通知书差点掉在地上:“五十万?我们……我们的方法真的能投产?” 她总觉得实验室里的成果离工业化很远,就像当年觉得省级竞赛遥不可及一样。
“当然能。” 沈砚把证书放在桌上,抽出其中一本递给她,扉页上的发明人栏里,“林未”和“沈砚”的名字紧紧挨着,下面是李教授作为指导老师的签名。“我们上周去他们公司考察过,生产线都快建好了,就等我们的专利授权。” 他顿了顿,眼里闪着兴奋的光,“而且他们说,投产后想请我们做技术顾问,周末去指导就行,不影响我们读研。”
林未翻开证书,看着里面详细的权利要求书,突然想起第一次在江城职院的实验室里,她对着那瓶淡黄色的离子液体发呆的样子。那时的她怎么会想到,这瓶看似普通的液体,有一天会变成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技术。
专利转让签约那天,公司的王总特意派车来接他们。车里放着轻音乐,林未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,突然觉得像在做梦。沈砚看出了她的紧张,悄悄握住她的手,指尖的温度让她瞬间定了神。
会议室里,王总握着他们的手,笑得格外热情:“你们这技术解决了大问题啊!以前用化学纯原料生产离子液体,成本高得没人敢用,现在用秸秆,不仅便宜,还能帮农民处理农废,一举两得!” 他指着墙上的规划图,“这条生产线投产后,一年能消化五千吨秸秆,给当地农民增收少说八十万。”
林未看着图上那个巨大的反应釜,突然明白了李教授说的“绿色化学要落地”是什么意思。原来真正的科研,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,而是能走进田野,走进工厂,能实实在在改变生活的力量。
签约结束后,王总坚持要请他们吃饭。席间,他不停地给林未夹菜,说:“林工,你一个文科生能搞出这么硬核的技术,真是不简单。我家闺女明年高考,也想学化学,回头让她跟你取取经。”
林未的脸颊有点热,刚要谦虚几句,沈砚突然开口:“她刚学化学时,连移液管都用不好,为了记反应方程式,把每个化学式都编成了顺口溜,比如‘钾钠铵盐皆可溶,硝酸盐入水无影踪’,比课本上的好记多了。” 他看着林未,眼里的笑意像揉碎的星光,“她的文科思维,其实是优势。”
王总听得直点头:“这办法好!看来学什么都别怕基础差,找对方法最重要。”
林未看着沈砚,突然想起他总说的“你的背景不是缺点,是特色”。原来从一开始,他就看到了她自己都没发现的光芒。
拿到第一笔专利转让费那天,林未和沈砚去了趟沈砚家。沈阿姨看到银行卡里的数字,激动得抹眼泪:“我家沈砚他爸治病欠的钱,终于能还上了……” 沈叔叔坐在轮椅上,握着林未的手,哽咽着说不出话,只是一个劲地拍她的手背。
那天晚上,沈砚拉着林未去了巷口的夜市。他买了两串烤面筋,递给她一串:“小时候总想吃这个,舍不得买。现在好了,想吃多少买多少。”
林未咬着烤面筋,甜辣的味道在舌尖散开。她想起第一次来沈砚家,阿姨给她端来的绿豆汤,想起那些绣着向日葵的鞋垫,突然觉得,所谓的幸福,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,而是爱的人都在身边,曾经的难都成了过往。
“我想用这笔钱报个在职博士。” 沈砚突然说,嘴里还嚼着面筋,“李教授说,我们的技术还能往生物降解材料方向拓展,读博能学得更深入。”
林未的眼睛亮了:“那我也报!我想研究离子液体在医药合成里的应用,上次看文献说,用我们的方法制备的离子液体,能降低抗癌药物的合成成本。”
“好啊。” 沈砚笑着点头,“那我们又能当同学了。”
“谁要跟你当同学。” 林未瞪了他一眼,嘴角却忍不住上扬,“我们是搭档,一辈子的那种。”
沈砚的耳尖瞬间红了,他低下头,假装看夜市的摊位,声音却带着藏不住的笑意:“嗯,一辈子的搭档。”
秋天开学时,林未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,回江城职大做演讲。站在熟悉的礼堂舞台上,她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学生,突然想起当年那个站在实验台前手足无措的自己。
“我刚上专科时,听到最多的话是‘文科生学不好化学’‘专科生没前途’。” 她举起手里的专利证书和博士录取通知书,“但现在我知道,标签是别人贴的,路是自己走的。就像我们用秸秆做原料,别人觉得它是废物,我们却能把它变成宝贝。”
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,比当年在省赛领奖台上的掌声更热烈。林未看到王老师坐在第一排,眼里的欣慰像当年一样;看到张琪站在门口,朝她用力挥手,她现在已经是那家化工厂的行政主管,听说还在自学化学课程;甚至看到那个当年改她实验报告的男生,也红着脸朝她点了点头。
演讲结束后,一个女生怯生生地跑过来,递给她一本笔记本:“林未学姐,这是我记的化学笔记,你能帮我看看吗?我也想像你一样,专升本,考研究生……”
林未翻开笔记本,里面的字迹工工整整,像极了当年自己的笔记。她在扉页上写下一行字:“每个平凡的原料,都能合成不凡的产物。” 然后递给女生,笑着说:“加油,我在省大等你。”
女生接过笔记本,眼里闪着光,像极了当年的自己。
回去的路上,沈砚在车里放了首老歌。林未靠在他肩膀上,看着窗外掠过的香樟树,突然觉得时光像个奇妙的循环——从这里出发,又回到这里,只是出发时的茫然,早已变成了归来时的笃定。
“对了,” 沈砚突然说,“我爸给我们打了对银镯子,说是订婚礼物。” 他从包里掏出个红布包,打开一看,是对刻着分子结构的银镯子,和他们的戒指是同一系列,“他说,等我们博士毕业就结婚,在省大旁边的小区买套房,离实验室近。”
林未的心跳漏了一拍,她拿起一只镯子戴上,大小刚刚好。银镯子贴着皮肤,凉凉的,却暖到了心里。
“那实验室怎么办?” 她故意逗他,“我们结婚了,谁熬夜看反应釜?”
“轮流来啊。” 沈砚握住她的手,把另一只镯子戴在她手腕上,“你上半夜,我下半夜,就像以前在实验室那样。”
林未笑着靠在他怀里,听着他的心跳,突然觉得,未来的样子已经清晰得像实验流程图——有彼此在身边,有热爱的事业,有解不完的难题,也有共赴的远方。
她的笔记本里,最新一页画着两个戴着博士帽的人,站在写着“离子液体研发中心”的大楼前,手里捧着一个巨大的分子式模型,背景是金色的麦田和工厂的烟囱。下面写着:
“从秸秆到星辰,从专科生到科研人,最好的远方,是和你一起抵达。”
车窗外的阳光正好,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进来,在笔记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像无数跳跃的分子,组成了属于他们的,永远鲜活的未来。林未知道,这条路还很长,还会有新的挑战,新的难题,但她再也不怕了。因为她身边有个人,会和她一起,把每一个“不可能”,都变成“我们做到了”。
就像那些曾经微弱的星火,终于在彼此的陪伴里,燎原成了照亮前路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