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2月的第一周,陈野的电脑桌面被十几个未处理的文件图标淹没。蛋糕店的logo还没定稿,便利店的价目表催着要最终版,林墨刚发来三个新客户的需求,林溪的消息又弹了出来:“陈野,这家奶茶店说我昨天给的设计‘不够潮’,要推翻重画,可我手里还有两单没做完……”
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到了晚上十点,陈野揉着发酸的眼睛叹气。这半个月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,从最初的每月三五单涨到二十多单,团队却还是老样子:林溪接到需求就埋头画,陈野同时改着三个稿子,林墨跑业务时常常忘了同步客户要求。昨天甚至出现乌龙——两家店的设计稿发反了,客户在群里抱怨时,三个人才慌忙核对订单信息。
“这样下去不行。” 陈野打开共享文档,敲下这句话时,指尖都在发颤。下午林溪因为连续改稿在视频里红了眼眶,说“手都在抖”;林墨跑了一天业务,回来发现漏记了客户的关键要求,急得在群里发了三个道歉的表情包。他知道不能再靠“热情”和“默契”撑下去了,必须要有规矩。
“开个紧急会吧,现在。” 陈野在群里发起视频邀请,林溪顶着黑眼圈出现在屏幕里,林墨刚啃完半个面包,嘴角还沾着面包屑。
“我今天接了五单,实在做不完了。” 林溪的声音带着疲惫,“有个客户改了八次稿,我现在看到他的头像就发怵。”
“我这边也乱,上午接的花店订单忘了记尺寸,刚才客户催稿才发现搞错了。” 林墨懊恼地抓抓头发,“跑业务时总担心你们这边接不过来,分心就容易出错。”
陈野把混乱的订单列表投屏到共享屏幕上,红色标注的延期订单占了一半。“问题出在没人管分配,没人审进度。” 他深吸一口气,在白板上画下三个框,“从今天起,咱们必须分工:林溪,你每天最多接2单,保证质量;林墨,你负责汇总所有需求,确认清楚再派单;我来审所有稿子,把控进度。”
“每天限接2单?” 林溪愣住了,“会不会少了?我们还等着攒钱租办公室呢。”
“宁肯少接,不能接砸。” 陈野翻出上次因为赶工出错的设计稿,“这家咖啡店的logo因为赶时间画错了店名,不仅没收钱,还丢了口碑。慢一点,但要稳一点。”
林墨点头赞同:“我支持!我明天就建个需求汇总表,客户要什么、什么时候要、特殊要求是什么,写得明明白白再给你们。”
说干就干,陈野连夜做了个“线上分工表”:第一列是订单编号,第二列是客户需求,第三列标注负责人和截止日期,最后一列留空填进度。他特意用颜色区分状态:绿色“进行中”,黄色“待审核”,红色“逾期预警”。表格顶端用加粗字体写着规则:“林溪每日接单上限2单,接单前需确认林墨的需求表;陈野每日18点前完成所有稿件审核;林墨每日20点前更新次日订单排期。”
第二天一早,分工表正式启用。林墨把三个新订单按紧急程度排序,在需求表里详细标注“面包店要暖色调”“服装店需加二维码”,然后@对应负责人;林溪只接了两单,画得从容了许多,连线条都比以前流畅;陈野逐一审稿,发现奶茶店的设计确实“不够潮”,立刻和林溪沟通调整方向,避免了返工。
下午四点,林溪提前完成当天订单,在群里发了个伸懒腰的表情包:“第一次准时下班!感觉手都活过来了~” 林墨看着需求表里清晰的进度,笑着说:“我刚和客户打电话,他说‘你们今天回复好快’,以前总说我们‘慢吞吞’。”
最明显的变化出现在周五。一家连锁花店突然加单,要求三天内完成五家分店的海报设计。放在以前,林溪肯定会硬接,结果必然手忙脚乱。但这次,林墨在需求表里标注“紧急但可拆分”,陈野把框架设计分给自己,细节填充交给林溪,两人协作每天完成2单,刚好在截止日前交稿。客户收到后连发三个“赞”:“比上次的设计用心多了!”
周末复盘时,陈野翻出分工表统计:这一周的订单完成率从60%涨到100%,客户投诉为零,林溪的改稿次数减少了一半。他在新买的“管理笔记”上写下第一句话:“明确分工=团队效率核心。” 下面画了个简单的公式:“1(统筹)+1(设计)+1(业务)=3倍效率。”
“以前觉得管理是老大才做的事,现在发现谁都能做。” 陈野在视频里晃了晃笔记本,“下周我们再加个‘日报制度’,每天睡前在群里报进度,怎么样?”
“好啊!” 林溪发来一张手绘的分工小人图:林墨举着需求表,林溪拿着画笔,陈野戴着眼镜审稿,三个人的手搭在一起,“这样我们就像齿轮一样,转得又快又稳。”
那天晚上,陈野躺在床上,看着手机里的分工表进度条,突然明白了“管理”不是发号施令,而是让每个人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光。以前他总觉得“只要技术好就行”,现在才发现,没有规矩的团队就像散架的机器,零件再好也转不起来。
他给管理笔记换了个封面,用马克笔写着“锋芒工作室运营手册”,第一页贴满了这周的订单完成截图。窗外的月光照在“明确分工”四个字上,仿佛在为这个刚入门的“管理者”加油——原来成长不止是学技能,更是学会让团队一起往前走。
当线上分工表的进度条一次次填满绿色,陈野知道,他们离那个“线下办公室”的目标,又近了一步。而这份亲手制定的分工表,就是团队从“松散协作”走向“规范运营”的第一块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