筷子文学
抖音热搜小说推荐

百年穿途,归乡拓富路小说有没有完整的免费版本在线阅读?

百年穿途,归乡拓富路》由鹤言笙所撰写,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,也是一部良心种田著作,内容不拖泥带水,全篇都是看点,很多人被里面的主角姜砚禾所吸引,目前百年穿途,归乡拓富路这本书最新章节第11章,写了102635字,连载。主要讲述了:老房子的修缮比姜砚禾预想的更费力。她借来三叔公的镰刀和锄头,先用三天时间清理院子里的杂草。半人高的拉拉秧缠住脚踝,枯败的藤条在砖缝里盘根错节,每一镰下去都带着撕裂的脆响。正午的太阳晒得后背发烫,汗水顺…

百年穿途,归乡拓富路小说有没有完整的免费版本在线阅读?

《百年穿途,归乡拓富路》精彩章节试读

老房子的修缮比姜砚禾预想的更费力。

她借来三叔公的镰刀和锄头,先用三天时间清理院子里的杂草。半人高的拉拉秧缠住脚踝,枯败的藤条在砖缝里盘根错节,每一镰下去都带着撕裂的脆响。正午的太阳晒得后背发烫,汗水顺着额角流进眼里,涩得她睁不开眼,只能用满是泥污的手背胡乱一抹。

“丫头,歇会儿吧,这活儿哪是姑娘家干的。” 三婆端着一碗凉茶水站在院门口,看着她被汗水浸透的后背,心疼得直咂嘴。

姜砚禾直起身,捶了捶发酸的腰。院子中央的杂草已经清出一片空地,露出底下青石板铺就的地面,只是积着厚厚的灰,像蒙了层旧时光的纱。“没事三婆,我在山里跟着老人学过这些,耐得住。” 她接过粗瓷碗,仰头灌了大半,凉丝丝的茶水滑过喉咙,带着点野菊花的清苦。

三婆看着她手里磨出红痕的镰刀,又看了看东倒西歪的屋墙,叹了口气:“这房子塌了角,梁也松了,就算清理出来也住不得人。要不你先搬回我家,等找着合适的匠人再说?”

“不用,我自己能修。” 姜砚禾放下碗,指了指墙角堆着的旧木料,“这些椽子还能用,我先把屋顶补好,再糊上泥,暂时能遮风挡雨就行。”

她没说的是,在未来星港的废弃管道里,她曾用一块破铁皮和几根电线搭过三个月的窝。比起在时空乱流里抓着合金板失重下坠的恐惧,修房子这点苦,实在算不得什么。

接下来的五天,姜砚禾成了村里的 “怪人”。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出门,要么在老房子里敲敲打打,要么就蹲在荒田埂上,拿着根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,有时还会扒开泥土凑到鼻尖闻,眼神专注得吓人。

“那丫头怕不是在山里待傻了?”

“我看悬,好好的姑娘,失踪十年回来就不对劲了。”

“她对着荒草笑啥呢?莫不是……”

闲言碎语像田埂上的蒲公英,风一吹就飘得到处都是。姜砚禾听见了,却从不理会。她在测算土壤的酸碱度,记录日照时长,标记适合挖鱼塘的低洼地 —— 这些在未来需要精密仪器才能完成的工作,她凭着百年积累的经验,竟也做得八九不离十。

这天傍晚,她刚把补好的屋顶苫上茅草,就看见三叔公领着几个老汉站在院门口,为首的是村里辈分最高的老李头。老人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,烟袋锅子在鞋底上磕得梆梆响,眼神里带着审视。

“砚禾丫头,” 老李头先开了口,声音沙哑得像磨砂纸,“你三叔公说,你想把村里荒着的地都包下来?”

姜砚禾拍了拍手上的草屑,心里明白,该来的总会来。她点点头:“是,李爷爷。我想承包千亩山地和水田,种有机稻,再搞些生态养殖。”

“有机稻?” 一个戴蓝布帽的老汉嗤笑一声,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,那稻子能长起来?怕是连鸟都喂不饱。”

“就是,前几年县里来人推广过‘绿色种植’,最后收的谷子还不够种子钱。”

“丫头,不是我们老的倚老卖老,种地这行当,来不得半点虚的。”

质疑声此起彼伏,像冰雹似的砸过来。姜砚禾没急着反驳,反而蹲下身,从墙角捧起一捧土:“各位爷爷叔伯,你们闻闻这土。”

老汉们面面相觑,还是三叔公先凑过去闻了闻:“就是普通的黄土呗,能闻出啥花来?”

“这土透气,保水,含沙量适中,最适合种稻子。” 姜砚禾指尖捻着泥土,眼神发亮,“只是常年荒着,肥力不够。但我有法子 —— 用秸秆还田,加蚯蚓粪肥,三个月就能把地力养回来。至于虫害,我会种驱虫的伴生植物,再引来青蛙和益鸟,形成自然循环。”

她语速不快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。那些关于 “伴生植物”“生态循环” 的词儿,老汉们听着新鲜,却从她眼里看到了认真。

老李头眯起眼:“你说的这些,真能成?”

“不仅能成,还能高产。” 姜砚禾语气更坚定了,“我种的稻子,亩产至少比现在市面上的品种高两成,而且是有机认证的,价钱能翻三倍。”

这话一出,院子里顿时安静了。高两成?翻三倍?老汉们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,从没听过这样的数儿。

“丫头,饭可以乱吃,话不能乱说。” 老李头的拐杖往地上一顿,“千亩地,承包费可不是小数目。你拿啥包?赔了咋办?”

“我没钱,但我有技术。” 姜砚禾迎上老人的目光,“我可以先签三年合同,前两年不用村里出一分钱,种子、肥料、人工都算我的。如果赔了,我把老房子抵押给村里。但如果成了,我要带动全村人一起干,成立合作社,赚的钱大家分。”

她早就算过账。未来的改良稻种虽然没带来样本,但核心的培育技术刻在她脑子里 —— 通过杂交筛选耐低温、抗倒伏的母本,再用定向诱变强化抗病基因,这些步骤用这个时代的实验室就能完成。至于启动资金,她打算先卖掉奶奶留下的那对银镯子,再去镇上打零工凑。

老李头盯着她看了半晌,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。突然,他转向身后的老汉们:“你们信不?”

三叔公第一个开口:“我信!砚禾丫头不是说瞎话的人,她奶奶当年种的稻子,就是全村最好的!”

“我家那三亩水田荒着也是荒着,不如让她试试。”

“是啊,反正不搭啥,成了就有盼头了。”

议论声渐渐变了风向。姜砚禾看着这些满脸风霜的老人,突然想起未来星港的农业寡头 —— 那些坐在摩天大楼里,用数据和算法决定亿万人口粮的资本家。而眼前这些人,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,他们的犹豫里藏着对土地的敬畏,他们的松动里,是对希望的渴求。

“好!” 老李头猛地站起身,拐杖重重一顿,“我老头子的地,算头一份!要是你敢糊弄村里人,我这把老骨头就躺在你家门槛上!”

姜砚禾笑了,眼里闪着光:“谢谢您,李爷爷。我向各位保证,明年秋收时,一定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粮食。”

送走老汉们时,天已经擦黑。三叔公走在最后,塞给她一个布包:“丫头,这是三叔公攒的私房钱,不多,你先拿着买种子。”

布包里是几张皱巴巴的零钱,加起来不过两百块。姜砚禾捏着那带着体温的布包,鼻子一酸:“三叔公,我不能要……”

“拿着!” 三叔公打断她,声音有些哽咽,“你奶奶走的时候还念叨,说你要是回来,一定要让你好好过日子。现在你想干正经事,我们做长辈的,不能看着你难。”

夜风穿过院子里的石榴树,叶子沙沙作响。姜砚禾望着老房子修补过的屋顶,望着远处黑沉沉的田野,突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气。

她回到屋里,借着手机屏幕微弱的光(那是她从未来带回来的唯一物品,太阳能充电板还能用),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画出第一张草图:中间是成片的稻田,边缘是环形的生态鱼塘,半山腰标注着 “观景台” 的位置,旁边还有几个小小的树屋轮廓。

笔尖划过纸面,发出沙沙的轻响。这声音,像极了未来星港实验室里基因测序仪的蜂鸣,又像极了奶奶在田埂上拔草时,镰刀割过青草的脆响。

姜砚禾低头看着草图,嘴角扬起笑意。

拓荒的路,从今夜开始。而她脚下的土地,终将在她的手里,长出比记忆更丰饶的模样。

小说《百年穿途,归乡拓富路》试读结束!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