筷子文学
抖音热搜小说推荐

第3章

镇农技站的玻璃柜台蒙着层灰,王技术员捏着姜砚禾递来的纸条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

“耐低温、抗倒伏、亩产千斤的有机稻种?” 他推了推下滑的眼镜,像看天方夜谭,“小姜同志,不是我泼冷水,现在市面上最好的杂交稻,亩产也就七百斤,还得靠化肥催。你这要求,除非是太空育种,可那玩意儿不是咱们老百姓能碰的。”

姜砚禾早料到会是这个结果。她要的不是普通稻种,而是融合了未来百年育种技术的改良品种 —— 根系发达如网络,能自行固氮,穗粒密度是普通稻种的一点五倍。这些特性,在这个时代的认知里,确实像神话。

“王哥,我不需要现成的种子。” 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玻璃瓶,里面装着从荒田埂上收集的野生稻穗,“我想借农技站的培育箱用用,自己做杂交试验。”

“你会杂交育种?” 王技术员更惊讶了。这姑娘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,手上还带着泥土,怎么看都不像搞科研的。他上下打量她:“你哪个农业院校毕业的?”

“我没上过大学,是跟着一位老农学的。” 姜砚禾半真半假地说。那位 “老农”,其实是未来星港农业科学院的首席院士,当年她在隔离舱外偷学了三年,才换来对方一句 “有点天赋”。

王技术员显然不信,但看她递来的野生稻穗标本整理得极专业 —— 每株都标注了采集时间、海拔、土壤 PH 值,连穗粒数都数得清清楚楚,倒也多了几分耐心:“培育箱是公家的,不外借。不过你要是真想试试,每周三下午可以来站里用,材料自备。”

这已是意外之喜。姜砚禾连声道谢,转身往镇上的废品站走。她需要的培育基质不用买,用秸秆、锯末和蚯蚓粪按比例混合就行,这些东西废品站多得是。

接下来的半个月,姜砚禾成了镇农技站的常客。周三下午准时出现,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摆弄烧杯和培养皿,将野生稻的花粉小心翼翼地刷到本地稻种的柱头上。其他时间,她就在村里的荒田里打转,指挥着三叔公和几个老汉清理芦苇根。

“丫头,这泥里全是石头子,咋种稻子?” 老李头拄着锄头,看着被翻出的硬土块直皱眉。他还是不放心,每天都来田埂上盯着,活像个监工。

“得先改良土壤结构。” 姜砚禾挥着铁锹,把腐熟的秸秆埋进土里,“这些秸秆腐烂后会变成有机质,能让土变松。等下再撒层草木灰,既能杀菌,又能补钾肥。”

她说话时,裤脚沾着的泥点溅到脸颊上,却丝毫没察觉。阳光晒黑了她的皮肤,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,可那双眼睛亮得惊人,像藏着片星空。老李头看着她埋头干活的样子,烟袋锅子在手里转了两圈,终究没再说啥,转身帮着拾掇散落的芦苇。

村里的风言风语还没断,但愿意搭把手的人渐渐多了。张寡妇家的儿子在镇上开货车,听说姜砚禾要运秸秆,主动把车开了回来;村西头的哑巴叔,每天天不亮就来田里挖排水沟,指节磨破了也不吭声。

这天傍晚,姜砚禾刚把最后一批培育好的稻种装进布袋,就看见三叔公火急火燎地跑过来:“丫头!不好了!镇上的刘老板带人来了,说要承包咱们村的山!”

刘老板是镇上有名的开发商,前几年搞度假村烂尾的就是他。姜砚禾心里一紧,跟着三叔公往村口跑。

果然,村口的老槐树下围了群人。一个挺着啤酒肚的男人站在皮卡车上,手里拿着份合同,唾沫横飞地喊:“乡亲们!我刘某人说话算话!承包后山五十年,每亩地每年给一百块!比你们种稻子强十倍!”

人群里炸开了锅。

“一百块?真的假的?”

“后山全是石头,能有啥用?”

“别是又想骗咱们吧?”

刘老板眼尖,看见挤进来的姜砚禾,嘴角撇出抹嘲讽:“哟,这不是那个要种‘神仙稻’的丫头吗?我劝你别折腾了,跟着我干,保准比你在土里刨食强。”

姜砚禾没理他,径直走到老李头面前:“李爷爷,后山不能包。那里的山泉是咱们的水源,植被破坏了,田里的稻子也长不好。”

“小姑娘家懂啥?” 刘老板跳下车,挡在她面前,“我开发旅游,修酒店,能带动全村致富!你种那破稻子,能行吗?”

“行不行,明年秋收见分晓。” 姜砚禾迎上他的目光,语气平静却坚定,“但我能保证,我种出来的东西,能让子子孙孙都有饭吃。你能保证啥?”

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水里,人群瞬间安静了。刘老板的脸涨成了猪肝色:“你…… 你这丫头片子胡搅蛮缠!老李头,你是村长老,表个态!”

老李头看看刘老板,又看看姜砚禾,最后把烟袋锅子往鞋底一磕:“我老婆子说了,地是根,不能随便给外人。刘老板,你请回吧。”

“好!好得很!” 刘老板气呼呼地跳上皮卡车,“我倒要看看,你们能折腾出啥花样!”

皮卡车轮卷起尘土,消失在路尽头。姜砚禾望着车影,心里清楚,这只是开始。资本的嗅觉永远敏锐,一旦她的项目有了起色,像刘老板这样的人只会越来越多。

“丫头,真对不住,给你添乱了。” 老李头走过来,声音有些歉疚。

“不怪您,李爷爷。” 姜砚禾摇摇头,突然提高声音,“各位叔伯婶子,我知道大家心里没底。但今天我把话放这儿,等稻子出穗时,我就修观景台,搞采摘体验,让城里人来咱们村花钱!到时候,每亩地的收入,绝对不止一百块!”

她的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。夕阳的金辉落在她身上,给她沾满泥土的身影镀上了层光晕。三叔公突然鼓起掌来,接着是张寡妇,是哑巴叔,掌声越来越响,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。

姜砚禾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面孔,眼眶有些发热。她想起未来星港的全息新闻里,那些被强征土地的农民在废墟上哭泣的画面。而在这里,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,人们选择相信她这个带着 “未来” 的异乡人。

回到老房子时,天已经黑透了。姜砚禾从床底下拖出个木箱,里面是她白天偷偷从山里挖来的菌棒 —— 未来的 “林下经济” 模式里,香菇和稻子套种能提高三成收益。她借着手机屏幕的光,把菌棒小心翼翼地埋进屋角的沙土里。

窗外,月光爬上墙头,照亮了院子里晾晒的稻种。那些经过她无数次杂交筛选的种子,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,像藏着无数个饱满的明天。

姜砚禾靠在门框上,轻轻抚摸着粗糙的木柱。奶奶说过,土地最实在,你对它好,它就对你好。

她从未来带来的,从来不是什么神奇的种子,而是对土地的敬畏,和让它变得更好的信念。

夜色渐深,田埂上的虫鸣渐起。姜砚禾知道,明天天一亮,她又要扛着锄头下地。但这一次,她不再是孤军奋战。

破土的不仅是种子,还有希望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