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赛夺冠的奖杯还放在训练室最显眼的位置,苏芮却已经抱着《数学建模案例集》泡在了图书馆。林默推开三楼阅览室的门时,她正趴在桌上演算,发间别着的星星胸针蹭过演算纸,在“拉格朗日中值定理”的公式旁,留下细碎的光。
“张教授的课要交的论文,我加了个新案例。”苏芮抬头时,睫毛上沾着点橡皮屑,像落了层雪,“就用你决赛时22分钟的插眼数据,验证‘视野盲区与函数极值点’的相关性——拟合度居然有92%。”
林默在她对面坐下,指尖拂过她演算纸上的辅助图标。那是用红笔描的,和他胸口的辅助胸针一模一样。“数学系的竞赛通知下来了,”他把报名表推过去,“张教授说,我们可以组队参加‘跨学科建模’方向,就用你的视野模型。”
苏芮的笔尖顿在“92%”那个数字上,突然笑了:“那得加个对照组——比如你高中时的插眼数据,看看这几年的‘精度提升曲线’。”她往他手里塞了张便签,上面画着两条上升的折线,一条标着“林默辅助胜率”,一条标着“苏芮模型拟合度”,在终点处交叠成一个爱心。
这是18章告白后,她第一次主动画爱心。林默的耳尖有点热,想起庆功宴后苏芮爸妈的眼神——苏母把温牛奶递给他时,眼里的笑意藏不住;苏父则在星图上圈出两颗并行的恒星:“好的轨道,是彼此绕转,却不偏离自己的星系。”
训练室的争执声从楼下传来。王超举着新赛季的赛程表冲进阅览室,身后跟着王奔和陈默,引得管理员阿姨敲了敲桌子。“全国总决赛在1月!”王超把表拍在桌上,“刚好和数学竞赛初赛撞了三天——林默,你得选一个!”
苏芮突然把演算纸翻到新的一页,飞快地写下一串公式。“不用选。”她把纸推到中间,“我算过了,总决赛每天只打一场,上午10点开始,下午2点结束,刚好够林默刷4套竞赛真题。”她指着公式里的“时间分配系数”,“晚上加练两小时,效率比全天训练还高——这是‘边际效益递减’原理。”
陈默翻着《孙子兵法》点头:“此乃‘分兵以观其变,合兵以歼其敌’。”他突然压低声音,“说起来,烈火战队的教练又来问了,说给你留着战术分析师的位置,还说……当年把你换掉是他的错。”
林默的目光落在苏芮的论文上。她正在给“视野模型”加注释,写着“辅助的核心是‘保护’,既保护AD,也保护自己的选择”。“不去。”他说,“我跟张教授申请了课题,就研究‘电竞战术中的数学逻辑’——苏芮是我的搭档。”
苏芮的脸颊红了,却没抬头,只是把笔帽扣得更紧。笔帽上的星星图案转了转,刚好对着林默的辅助胸针,像在确认某个坐标。
训练时的配合,果然像苏芮算的那样精准。她坐在观众席的老位置,笔记本屏幕分两半,左边是实时比赛数据,右边是数学竞赛题库。每当林默的辅助需要判断视野,她总会在数据栏里标红“最优解”,像在给他的操作加道“数学保险”。
“3分42秒,对方中单会去蓝buff区。”苏芮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,带着翻书的沙沙声,“根据‘正态分布’,他的走位误差在±3秒内,你在河道插眼,用‘3σ原则’把容错率拉满。”
林默的辅助应声插眼,屏幕亮起的瞬间,对方中单的身影刚好出现。王超在语音里吹口哨:“你们俩这是把峡谷当题库了?连插眼都带标准差!”
中场休息时,林默往观众席跑。苏芮正低头刷题,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的侧脸,星星胸针的光和笔尖的反光混在一起,像颗会做题的星星。“这道微分方程,”他在她身边蹲下,“是不是可以用‘双星系统’的轨道模型解?”
苏芮把笔递给他,指尖不经意间碰到他的手。这次两人都没躲开,像解出了一道复杂的方程,终于找到那个“不动点”。“你看,”她指着他写下的步骤,“这里的‘引力系数’,其实就像你辅助的保护范围——半径越大,队友越安全。”
数学竞赛初赛那天,苏芮在考场门口给他整理围巾。她的星星胸针蹭过他的辅助胸针,发出细碎的响声。“最后一道大题是拓扑学,”她踮起脚,把银杏叶笔塞进他口袋,“记得用‘同胚映射’简化,就像你拆烈火战队的套路那样。”
林默走出考场时,夕阳正把图书馆的影子拉得很长。苏芮坐在银杏树下,膝盖上摊着《数学分析》,旁边放着两个保温杯,一个是给她自己的浓茶,一个是给林默的温牛奶。“我刚算完,”她举起计算器,“你的初赛预估分比去年高15分,刚好够进决赛。”
林默在她身边坐下,保温杯的温度透过掌心漫上来。远处的训练室亮着灯,王超他们大概又在为新战术吵架;图书馆的灯也亮着,张教授办公室的窗户映着星图的影子。他突然明白苏父说的“并行轨道”是什么意思——不是刻意保持距离,是你在刷题时,知道我在为你算“时间分配公式”;我在赛场时,清楚你在为我们的课题查资料。
苏芮突然指着天边的晚霞笑:“你看那两朵云,像不像我们的胸针?”东边的云像颗星星,西边的像个盾牌,中间隔着段距离,却都染着同样的金边。
林默握住她放在演算纸上的手。纸上的爱心还没干,红笔的痕迹里,藏着比公式更暖的温度。原来最好的关系,不是非要时时刻刻黏在一起,是你的轨迹里有我的坐标,我的公式里有你的参数,就像18章那个未说尽的承诺——一起解更难的题,一起走更远的路,在并行的轨道上,彼此照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