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烈推荐一本好看的都市种田小说——《黄土地上的星辰》!本书以李少安王巧莲为主角,展开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。作者“海天一色丽人行”的文笔流畅,让人沉浸其中。目前小说已更新至第11章,162905字,千万不要错过!主要讲述了:砖窑的环保改造工程启动那天,双水村的上空飘着细雨。李少安站在新砌的沉淀池旁,看着工人往池里铺设防渗膜,心里像揣着块浸了水的棉絮,沉甸甸的。“这一下就投进去五十万,”二柱子蹲在旁边抽烟,烟卷被雨雾打湿了…
《黄土地上的星辰》精彩章节试读
砖窑的环保改造工程启动那天,双水村的上空飘着细雨。李少安站在新砌的沉淀池旁,看着工人往池里铺设防渗膜,心里像揣着块浸了水的棉絮,沉甸甸的。
“这一下就投进去五十万,”二柱子蹲在旁边抽烟,烟卷被雨雾打湿了半截,“要是收不回来咋办?”
少安没接话,只是望着远处的果园。巧莲正带着人给果树套袋,雨衣的颜色在雨幕里亮得像朵花。他想起去年那场倒春寒,果园减产一半,巧莲硬是凭着“定制苹果”的点子把损失补了回来。那时他就明白,日子就像这沉淀池,得有容得下波澜的肚量,才能澄出清亮的水。
环保改造的压力主要来自上面。新的环保政策要求更严,砖窑的废气排放、废水处理都得达标,否则就得关停。少平带着团队跑了三趟省城,请了环保专家来设计方案,光是那套废气处理设备,就花了二十万。
“哥,这钱必须花。”少平拿着检测报告,镜片上沾着雨珠,“现在讲究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,咱不能只顾着挣钱,把老家的环境毁了。再说,改造后咱的砖能评上‘绿色建材’,价格能提高一成,用不了两年就能回本。”
少安知道少平说得对。这些年砖窑挣了钱,村里的路修宽了,房子盖新了,但也有老人念叨:“以前抬头能看见星星,现在砖窑一冒烟,星星都藏起来了。”他不能让双水村富了口袋,穷了蓝天。
向阳和林溪在城里的品牌推广做得有声有色。“双水村老砖”文创成了网红产品,线上旗舰店的月销量突破了十万;“亲手烧砖体验营”更是排到了三个月后,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,说要让娃“体验劳动的苦与乐”。
“爸,我们打算在砖窑旁边建个‘砖文化博物馆’,”向阳在视频里说,背景是正在装修的展厅,“把您收藏的老砖模、刘爷爷用过的瓦刀都摆进去,再用全息投影还原烧砖的全过程,肯定能火。”
少安看着屏幕里儿子兴奋的脸,突然觉得自己有点跟不上趟了。什么“全息投影”,他听着就像天书。但他愿意支持:“只要你们觉得行,爸就给你们搭台子。”
果园那边,巧莲遇到了新难题。邻县引进了一种早熟苹果品种,比双水村的苹果早上市半个月,抢占了不少市场。村里有人动了心,劝巧莲也改种新品种。
“咱的优势是品质和口碑,”巧莲在果园管理会上说,“要是盲目跟风,丢了自己的特色,才是真傻。我打算搞‘错峰上市’,把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扩大,等别人的苹果下市了,咱的正好接上。”
她还请了农业大学的教授,指导大家给苹果套双层袋,既能防虫,又能让果面更光洁,卖相更好。“咱的苹果要走高端路线,”巧莲给果农们算账,“一斤多卖五毛钱,一亩地就能多挣两千块。”
少安看着巧莲在会上侃侃而谈,条理清晰,底气十足,突然想起她刚嫁来时,见了生人都脸红的样子。岁月不仅在她眼角刻下了细纹,更给了她运筹帷幄的从容。
夏天汛期,县里的河流水位猛涨,砖窑的原料场被淹了大半。少安带着工人连夜筑堤,雨靴陷在泥里拔不出来,他就光着脚在泥水里扛沙袋,脚底被碎石划破了也没察觉。
巧莲带着村里的妇女送来了热姜汤和馒头,看见少安满脚的血,眼泪当时就下来了:“不要命了?”
“原料不能泡坏,不然砖窑就得停工。”少安喝了口姜汤,辣得直哈气,“没事,皮外伤。”
向阳和林溪也从城里赶回来帮忙,带着无人机勘察水情,用手机APP联系了县城的救援队。“爸,您歇会儿,让我们来。”向阳把少安往岸上拉,“现在讲究科学防汛,不是光靠蛮力。”
少安看着儿子操控着无人机,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水位和堤坝的情况,心里突然有点感慨:时代真的不一样了,连防汛都用上这些新玩意儿了。但他也知道,有些东西没变——危急关头,那股子豁出去的劲,那股子抱团取暖的情,还在。
洪水退去后,少平带着团队给砖窑上了“智慧管理系统”。通过手机就能监控窑温、风压、废气排放,数据异常会自动报警。“以后坐在办公室里就能管砖窑,”少平笑着说,“哥,你也学学用智能手机,以后就能远程指挥了。”
少安拿着智能手机,像捧着个烫手的山芋。“我这手指头,敲键盘都费劲。”他不好意思地笑。
“我教你。”林溪拿起手机,耐心地教他怎么解锁、怎么看数据、怎么发视频,“不难,就像学烧砖,多练练就会了。”
慢慢地,少安也能用手机看砖窑的数据了,还会跟向阳视频,看他在城里跑业务的样子。有次他发了条朋友圈,是砖窑雨后的照片,配文:“雨过天晴,窑火正旺。”没想到点赞的人还不少,有城里的客户,有以前的工友,还有农业大学的教授。
秋天苹果丰收时,双水村举办了第一届“苹果文化节”。开幕式上,巧莲作为果农代表发言,讲述了双水村苹果从“论筐卖”到“论个卖”的变迁,台下掌声雷动。文化节上,除了苹果采摘、品鉴,还有苹果雕刻、苹果宴,甚至还有个“苹果创意设计大赛”,吸引了不少年轻人。
“没想到苹果还能这么玩。”田福堂拄着拐杖,在展厅里看着那些用苹果做的艺术品,笑得合不拢嘴,“巧莲这丫头,真是出息了。”
少安给田福堂递了个刚摘的苹果:“都是年轻人的点子多。”他看着不远处,向阳和林溪正在接受电视台采访,讲着双水村的品牌故事,心里满是骄傲。
文化节结束后,巧莲的苹果订单排到了年底,还和一家出口公司签了合同,第一批双水村苹果将销往国外。“咱的苹果,也要走出国门了。”巧莲给少安看合同,手激动得有点抖。
少安看着合同上的外文,虽然认不全,但知道这意味着什么。这不仅是苹果的出口,更是双水村的名字,要印在世界的版图上了。
砖窑的环保改造也顺利通过了验收,废气排放达到了国家标准,还拿到了“绿色建材认证”。少平带着团队研发的新型保温砖,被用于省运会场馆建设,成了双水村的骄傲。
“哥,我们打算申请‘国家3A级旅游景区’,”少平拿着规划图,“把砖窑、果园、文化活动中心串起来,搞‘工业+农业+文化’旅游,让游客来了能玩一整天。”
少安看着规划图上的路线,从砖窑博物馆到苹果采摘园,从农家乐到民俗体验馆,像一条珍珠项链,把双水村的亮点都串了起来。“好,放手干,哥给你当后盾。”
冬天来临前,少安在村里的老槐树下立了块石碑,上面刻着“双水村精神”:“踏实肯干,勇于创新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”这十六个字,是他这辈子的总结,也是他想留给后人的财富。
向阳和林溪的孩子出生了,是个男孩,取名“李根生”。少安抱着孙子,小家伙攥着他的手指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“根生,扎根生长,”少安轻声说,“就像咱双水村的人,在这片黄土地上,扎深根,长枝叶。”
巧莲看着祖孙俩,笑着说:“这孩子,以后肯定也是个踏实肯干的。”
春节前,双水村被评为“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”。颁奖那天,少安、巧莲、少平、向阳一家四口去了北京。站在领奖台上,看着身后的“双水村”标牌,少安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,那个在砖窑里流着汗、咬着牙的自己。
他知道,双水村能有今天,不是因为某个人的努力,而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——老辈人的坚守,中年人的奋斗,年轻人的创新,还有这个伟大的时代,给了乡村无限的可能。
“我们是双水村人,”少安代表全家发言,声音朴实却有力,“我们的根在黄土里,我们的梦在蓝天上。只要心里装着这片土地,手里握着勤劳和智慧,乡村的明天,一定会更好!”
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。少安看着台下的镜头,仿佛看到了双水村的未来:砖窑的烟囱里升起的是洁净的白汽,果园里结出的是香甜的果实,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了,孩子们笑着跑着,老人们坐在阳光下聊天……这幅画面,是他年轻时不敢想的,如今却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。
回到双水村,已是深夜。车驶过村口的牌坊,“双水村”三个字在路灯下亮得温暖。砖窑的轮廓在夜色中安静矗立,果园里的积雪反射着月光,像铺了层银。
少安下车,踩在熟悉的黄土上,脚下传来踏实的触感。他知道,不管时代怎么变,不管双水村发展得多么现代化,这片土地的根不会变,双水村人的精神不会变。
就像这窑里的火,永远燃烧;就像这果园的树,永远结果;就像这黄土地上的人,永远在奋斗,永远在生长。
少安深吸一口气,空气里有砖窑的烟火气,有果园的清甜味,还有家的温暖。他笑了笑,往家的方向走去。窑洞里的灯还亮着,巧莲肯定在等着他,锅里的小米粥,还温着。
这平凡的日子,就像这漫长的岁月,潮起潮落,却始终向前,在这片深深扎根的土地上,开出最动人的花。
小说《黄土地上的星辰》试读结束!